維基共筆Wiki
Advertisement

理學的先導:韓愈

宋明理學合稱廣義理學

北宋五子宋五子

背景

  1. 東漢末年,儒學的權威被逐漸削弱;
  2. 魏晉時期新思潮流行,由於佛老思想的廣泛傳播,衝擊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其統治地位進一步削弱;
  3. 唐代中後期,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的主張;
  4. 北宋士大夫們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儒學復興運動,理學在這場運動中孕育而生。

含義

宋明理學,即為兩宋至明代的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鑑了道家甚至是道教和佛學的思想。亦稱新儒學、中古新儒學、道學。[1]

宋明理學

程朱理學(狹義理學)

朱熹...等人的學派,朱熹有「理與氣是二物」的見解。

王夫之批評程朱理學唯心主義傾向。

二程(北宋)

  1. 理學的開創者,具有心學傾向。
  2. 理學的最高範疇是「天理」; 天理的核心是「仁」; 修養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朱熹(南宋)

  1. 理學集大成者,一代儒學宗師,地位僅次孔孟
  2. 主張:
    1. 理氣論:萬物各有其理,萬物之理終歸為一,這就是「太極」中的陰陽變化。
    2. 修養論:強調「慎思明辨、格物致知」;「仁」是人的愛心及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仁者不僅獲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還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3. 社會政治論:「道」的價值內涵是「三綱五常」;道掌握在儒家手中,儒家擁有干預政治的天然權利,儒家干預政治的關鍵就是設法「正君心」、正綱常、正百官,而後國治、天下平。
  3. 影響:程朱理學作為官方正統儒學,影響後世六七百年之久,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2]

陸王心學

陸九淵(南宋)

  1. 心學的開創者
  2. 主張:
    1. 「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3]
    2. 批評朱熹理學過於「支離」,不能使人樹立對儒學價值的堅定信念;
    3. 反對埋首史冊,日常處直接體悟理;
    4. 認為「物慾」和「意見」是人心之弊,將其剝落、掃除。

王陽明(明)

  1. 心學集大成者
  2. 主張:
    1. 「靈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4]
    2. 學以致用的修養關鍵,在於「致良知」;
    3. 為了遏制偽善流行,強調「知行合一」。[5]

影響

  1. 宋明理學開創了儒學的新時代,它使儒家思想理論化和哲學化。重視氣節、品德,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積極的作用。
  2. 明代理學提倡「三綱五常」,扼殺「人慾」, 成為維護專制主義統治的工具。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躍局面

明清之際的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家」

李贄(明中後期)

  1. 主張:
    1. 提出「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中;
    2. 反對盲從孔子,提出「童心說」,反對禮教虛偽和官場的欺詐;
    3. 在詩文方面提出「真心」說;
  2. 代表作:《焚書》、《藏書》、《續焚書》
  3. 李贄是獨具個性的思想家,對明朝社會現實大膽批判,引起不滿。李贄同時也是泰州學派後學。

黃宗羲(明末清初)

  1. 政治:批判君主專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提出限制君權主張;廢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重視學校的輿論作用。
  2. 經濟: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是明末社會生產關係發生變化的具體反映)
  3. 代表作:《明夷待訪錄》
  4. 地位:狹義上浙東學派的創立者
  5. 影響:為近代反專制主義的思想家們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顧炎武(明末清初)

  1. 主張:
    1. 批判「私天下」的君主專制 ;
    2. 提出「眾治」的主張
    3. 他的思想由梁啓超概括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4. 不具有近代民權意識,但改革弊政、撥亂反正的願望十分強烈。
  2. 代表作:《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
  3. 地位:經世致用思潮的推動者之一;開清代考據學之先河;


王夫之(明末清初)

  1. 主張:
    1. 「循天下之公」;
    2. 批判「孤秦」「陋宋」;
    3. 提出尊重物質運動規律的自然史觀和社會史觀
  2. 地位:王夫之是清初一位思想巨人,他的哲學思辨代表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頂峰,是古代唯物主義思想家。
  3. 代表作《船山遺書》


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

  1. 黃宗羲繼承先秦民本思想,批判封建倫理綱常,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新思想。
  2. 顧炎武繼承儒家關注民生思想,批判理學脫離實際,推動經世致用思潮的興起,注重實學和實踐。開考據學之先河。
  3. 王夫之批判理學的「先命論」,建立唯物主義思想體系。
  4. 黃、顧、王都是經世致用的推動者、都參加抗清鬥爭;黃和王隱居著書、顧遊歷。

氣學

宋明理學的主要學派,以「」為核心概念。儒家氣學派代表主要有張載羅欽順王夫之等。

張載提出了以「氣」為核心的宇宙結構說。他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見的萬物,一部分是看不見的,而兩部分都是由「氣」組成的。「氣」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凝聚,一種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沒有此物,只不過是人們的肉眼看不到而已。他用「太虛」表示「氣」的消散狀態,這是本來的原始狀態,「氣」是「氣」與萬物的合稱[1]。張載又曰:「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羅欽順認為「通天地,亘古今,無非一氣而已」,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本,「理」是「氣」運動變化的條理秩序;「初非別有一物,依於氣而立,附於氣以行也」,不同意朱熹「理與氣是二物」的見解。

王夫之批評程朱理學唯心主義傾向。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是客觀規律。又用「絪蘊生化」說明「氣」變化日新的性質。

參考資料

  1. “理学”一词,在宋代最初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在南宋理学大家朱熹那里,他所赋予的含义是讲道理或有道理之学,就其学派而言,则不仅是指后来被当做理学正统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程颢、程颐兄弟) 之学,而且也将“二苏”(苏轼、苏辙,四川人) 为代表的蜀学包括在内。与朱熹对立的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陆氏兄弟 (陆九渊、陆九韶、陆九龄) 亦使用“理学”一词来统称宋代的儒学,并认为“本朝理学,远过汉唐”。 到南宋后期,朱熹后学将 “理学”概念规范为立足于 “道统”的,符合先秦儒学精神的宋代正统儒学,并把周敦颐看做是承接这一儒学正统的理学“开山”。从内涵方面方面看,”'理学” 通常是指 ,“脱出诂训” 而阐发“义理”之学,但由于从朱学的角度进行总结,故其重心又落在了程朱一边。 元中叶以后,程朱理学一派上升为官学,故元人编《宋史·道学传》便以程朱一系为”道学”即儒学正统,而不列陆九渊一派。到元末,张九韶辑北宋“五子”及南宋朱熹之言,辅以荀子以下数十人之说,成《理学类编》 一书。但他不辑陆九渊之言,承袭了《宋史》 将陆九渊心学排斥于理学之外的做法。在学术发展史上, “程朱理学”的说法无疑表达了程朱一系在与心学争夺“道统”正宗的斗争中所取得的胜利。故在称呼上,后世学者也多有把“理学”一词专归程朱一系专有,把它作为整个宋明儒学中与心学相对的程朱学术的代称。 明代的心学大家王守仁虽然在学术上“是陆非朱” 偏向陆九渊心学,但他也调和历时颇久的朱、陆异同之论,企图折衷二家之说,故也使用 “理学”的概念。王守仁的高足王畿则将明代心学一系统称为 “理学”,“我朝理学,开端还是白沙 (陈献章) ,至先师而大明。”(《龙溪先生全集 卷十 复颜冲字》) 王畿排斥程朱而只认定心学为明代理学正宗的看法,与 《宋史》 为代表的观点正相反对,但在 “理学”概念的认同上却正好相得益彰,说明了“理学” 一词实际上已成为了由两宋到明代的儒学主流的总称。 明未清初之际,有不少总结宋明学术的著作问世。无论从孙奇逢的 《理学宗传》,还是在更享有盛名的黄宗羲的 《明儒学案》以及由他开始而在后人那里完成的 《宋元学案》 中都可以看出,以“理学”作为宋明儒学之总称的观点已经流行开来。直至当代,学者们在宋明儒学的研究中,以“理学”作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学形态的总称,已经是约定俗成。向世陵《写给大众的中国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转引自《教师教学用书 历史必修(Ⅲ) 文化发展历程》,岳麓书社
  2. 是朱熹将《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集为四书
  3.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4.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5. 王守仁“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提出,都是在他遭到贬谪、讪谤之际,有感于社会政洽风气败坏,对环境挑战的一种反应,企图凭借此种学说,先完善个人道德,再完善社会道德,根本精神是社会性的,着眼于挽救国家、社会。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
孔子(繼承三代禮樂制度的精神,而非照單全收。)(編輯模板)

諸子百家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時的儒家經典:五經和後來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的論語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等十三經

詩經書經(偽古文尚書)、禮經樂經(亡佚)、易經孔子儒家之前就有,嚴格來說不能算儒家經典,但是被儒家拿來當經典。

孟子

(思孟學派):

人性本善

類似西洋哲學先天論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七章 稱作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

告子

人性無善無不善

荀子

人性本惡

類似西洋哲學後天論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第十三章 稱作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

各朝代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
古中國儒家哲學前身/古中國儒家思想前身:傳說時代道統: 三皇( 伏羲(朱熹伏羲列為首位)、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五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高辛嚳 (《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五帝唐堯虞舜 (《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商湯[1]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古中國儒家哲學前身/古中國儒家思想前身:歷史時代(三代)道統: ->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周朝司徒之官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諸子百家(春秋)道統: ->孔子( ) ,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諸子百家(戰國)道統: ->子夏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性善, 義 )(浩然之氣 )

荀子 (性惡, 禮 )( 學生變法家:李斯韓非)

告子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屈原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先秦兩漢經學(漢儒=儒家+道家)道統: ->董仲舒(西漢)(有爭議)、孔安國(經學家)(有爭議)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伏生(尚書經學家)、後來《尚書》學發展成三家,即歐陽高的「歐陽氏學」、夏侯勝的「大夏侯氏學」、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學」 、毛亨(西漢)、鄭玄(東漢)、宋忠賈誼(西漢儒家或法家)、劉安(西漢法家或雜家)、王充(東漢道家)、揚雄(西漢哲學家)、張衡(東漢科學家)、戴德戴聖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道統:魏晉南北朝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王肅 (三國)(經學)、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其儒學的成就經由其學生無名氏所寫的《中論》(儒家)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隋唐佛學=儒家+道家+佛家道統: ->唐宋八大家中唐韓愈(儒家,排斥佛老)、孔穎達(唐經學家)、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唐宋八大家中唐柳宗元(儒釋道)、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宋明理學(儒家+道家)和陸王心學(儒家+道家+佛家)道統: ->范仲淹->唐宋八大家歐陽脩

->宋明理學派:->宋明理學/道學/漢學/宋學/新儒學(理學分濂、洛、關、閩(南宋朱熹)四派。北宋五子(濂即指周濂溪,周敦頤(後世稱為道學家) · 洛程顥 · 程頤(指程明道、程伊川兄弟)· 邵雍 · 關指張橫渠(張載));此四人皆在北宋。[2](這個道統即是朱子後學常說的「周程之統」、「濂洛之統」或「伊洛之統」,而朱子則是這個道統的集大成者。[3])(程颐把其兄程颢尊为道统傳人宋代朱熹進一步將韓愈儒道傳授系統的思想概括為“道統”,但朱熹把韓愈排除在外,認為是程顥程頤繼承孟子。)[4][3][5][6][7]->下及南宋,有朱熹(朱晦菴)。因其生長在福建,故稱閩學。此濂、洛、關、閩四派,又稱宋五子。(這個道統即是朱子後學常說的「周程之統」、「濂洛之統」或「伊洛之統」,而朱子則自認為是這個道統的集大成者。[3])[2][8][9][10]

程頤程顥(北宋儒)、朱熹(南宋儒)

陸王心學派:→陸九淵(南宋儒)→王陽明李贄(明)

文天祥(有爭議)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唐宋八大家中唐韓愈(儒家,排斥佛老)、柳宗元(儒釋道)、歐陽脩曾鞏王安石(法家)、三蘇蘇洵(父)、蘇軾(兄)、蘇轍(弟)))、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 、張居正(明法家)、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清民國考據學(樸學)道統: ->康熙帝(有爭議)[11]/清初桐城派(有爭議)以“道统自任”[12][13]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清儒:王夫之(王船山)、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 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辜鴻銘(狂儒)

清末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中體西用

以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康有為為首的孔教運動的路線單純肯定傳統的保守的國粹學派。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 ->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有爭議)[1]->蔣中正(有爭議)[14]某些新興宗教,如一貫道天帝教,亦受到道統之說的影響。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科學

錢穆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

1950年至1979年為第二代,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霍韜晦姚新中[15]

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曾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他們與方東美、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遂有新儒學八大家之美稱。

新儒家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

新儒學八大家:

馮友蘭,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分別完成於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學概念完成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其中許多概念已成為定論,為後世學者所共同接受。堪稱中國哲學史的奠基之作。

1947,馮友蘭的 《中國哲學簡史》(英語: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新儒家:熊十力(新儒家的始祖)、牟宗三(熊十力的弟子)、徐復觀(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熊十力的弟子)、

方東美張君勱梁漱溟

在1940年代,賀麟曾提出新心學,將黑格爾哲學加入儒家思想之中。

安樂哲郝大維等學者認為,儒家應當在中國哲學思維的特殊性中去理解,而不應當附會到西方的思維框架中去。同時,他們又認為儒家學說的內容和關注社群共同生活的約翰杜威民主思想有相通的地方。新儒家學者通過儒家思想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實用主義的會通,構建出關注社群生活的儒家民主主義。[16]

現代中國儒家哲學/現代中國儒家思想

現代中國儒家哲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儒家哲學):

1980年起,馮友蘭在84到95高齡等11年間,以準盲人、準聾子的身體狀態,在每年住院數次的情況下,口述由弟子筆錄在1990年完成《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冊,自稱是寫「自己在現有馬克思主義水平上所能見到的東西,直接寫我自己在現有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上對於中國哲學史和文化的理解和體會」[17],至1989年完成,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觀念貫穿全書始終。

楊振寧丘成桐

海外華人與歐美人

新儒家:余英時

中華民國儒家哲學(台灣儒家哲學)

方東美

義例公案: [[

儒家道統模板參考資料

  1. 1.0 1.1 民國時代,中華民國國父孫文也曾说:“中國有一個道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2. 2.0 2.1 中華百科全書-理學
  3. 3.0 3.1 3.2 06-11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網路存檔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
  4. 朱子繼承了程頤關於道統的思想,他首先認為儒家的「天理民彝」不可泯滅,還必須往下傳。他說:「見夫天理民彝,不可泯滅,百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故於篇終,歷序群聖之統,而終之以此,所以明其傳之有在,而又以俟後聖於無窮也,其指深哉!」[3](《孟子集注·盡心下》)「神會而心得」,便是理學家們據說的「心傳」。因為他們繼承韓愈「軻之死,其不得傳焉」的說法,儒家道統一度出現了斷裂,所以要接續儒家道統的話只能是通過心傳。朱子認為,在孟子之後傳儒家道統的人便是二程兄弟。朱子在《四書集注》篇終把二程定於一尊,他說:「有宋元豐八年,河南程顥伯淳卒。潞公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頤正叔序之曰:周公歿,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慾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辟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於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然學者於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3](《孟子集注·盡心下》)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也說:「異端之說,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
  5. 朱子说:“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却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6. 《朱熹集》卷八十六,第4446页,《沧洲精舍告先圣文》-朱熹在《中庸章句序》里说:“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熹筑成沧洲精舍,率诸生行释菜之礼,祝文曰:“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周程授受,万理一原。
  7.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建康府学明道先生祠记》-又说:“吾少读程氏书,则已知先生之道学德行,实继孔孟不传之统。顾学之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8.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八-黃斡《朱子行状》说:“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9.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五-又在《徽州朱文公祠堂记》中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之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
  10. 朱熹:《答陈同甫》,见《晦庵集》,卷36。《宋史‧道學傳》更充分肯定朱熹繼承儒家“道統”的地位。但朱熹本人亦承認:“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11. 《东华录》康熙十六年记康熙“亲制”《日讲四书解义序》-有言“朕维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之道统,即万世之道统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哉?”
  12. 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
  13. 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14. 王升《领袖与国家》第六章-蔣中正说“继承了國父的革命遗志,而其道德思想和政治理想,更随國父之后,嬗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统。”
  15. Template:Cite book zh
  16. 安樂哲 郝大維:儒家民主主義 Template:Webarchive
  17. 馮友蘭,《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自序部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