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共筆Wiki
Advertisement

古代[ | ]

十三經

現代[ | ]

.

參考資料[ | ]


儒家經典十三經 (編輯模板)

詩經書經(偽古文尚書)、禮經樂經(亡佚)、易經孔子儒家之前就有,嚴格來說不能算儒家經典,但是被儒家拿來當經典。

詩經 書經 周禮 儀禮 禮記 易經 左傳 公羊傳 穀梁傳 四書:論語 爾雅 孝經 四書:孟子 其他
注: 偽古文尚書注: 注: 注: 注: 注: 注: 注: 注: 注: 注: 注: 注: 樂經(亡佚)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疏: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現代解經名著: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緯書: 不重要

十三經及傳(ㄓㄨㄢˋ)模板參考資料[]

古中國目錄學 (編輯模板)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卷一:“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

古中國目錄學之祖-劉向別錄」和劉歆(劉秀)「七略」(已經亡佚)
輯略 六藝略 諸子略 詩賦略 兵書略 術數略 方技略
現存最早圖書目錄為漢書藝文志
隋書

經籍志

四庫全書

古中國目錄學模板參考資料[]

孔子(繼承三代禮樂制度的精神,而非照單全收。)(編輯模板)

諸子百家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時的儒家經典:五經和後來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記的論語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等十三經

詩經書經(偽古文尚書)、禮經樂經(亡佚)、易經孔子儒家之前就有,嚴格來說不能算儒家經典,但是被儒家拿來當經典。

孟子

(思孟學派):

人性本善

類似西洋哲學先天論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第七章 稱作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

告子

人性無善無不善

荀子

人性本惡

類似西洋哲學後天論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第十三章 稱作儒家的現實主義流派

各朝代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
古中國儒家哲學前身/古中國儒家思想前身:傳說時代道統: 三皇( 伏羲(朱熹伏羲列為首位)、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五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高辛嚳 (《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五帝唐堯虞舜 (《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商湯[1]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古中國儒家哲學前身/古中國儒家思想前身:歷史時代(三代)道統: ->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周朝司徒之官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諸子百家(春秋)道統: ->孔子( ) ,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諸子百家(戰國)道統: ->子夏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性善, 義 )(浩然之氣 )

荀子 (性惡, 禮 )( 學生變法家:李斯韓非)

告子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屈原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先秦兩漢經學(漢儒=儒家+道家)道統: ->董仲舒(西漢)(有爭議)、孔安國(經學家)(有爭議)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伏生(尚書經學家)、後來《尚書》學發展成三家,即歐陽高的「歐陽氏學」、夏侯勝的「大夏侯氏學」、夏侯建的「小夏侯氏學」 、毛亨(西漢)、鄭玄(東漢)、宋忠賈誼(西漢儒家或法家)、劉安(西漢法家或雜家)、王充(東漢道家)、揚雄(西漢哲學家)、張衡(東漢科學家)、戴德戴聖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道統:魏晉南北朝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王肅 (三國)(經學)、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其儒學的成就經由其學生無名氏所寫的《中論》(儒家)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隋唐佛學=儒家+道家+佛家道統: ->唐宋八大家中唐韓愈(儒家,排斥佛老)、孔穎達(唐經學家)、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唐宋八大家中唐柳宗元(儒釋道)、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宋明理學(儒家+道家)和陸王心學(儒家+道家+佛家)道統: ->范仲淹->唐宋八大家歐陽脩

->宋明理學派:->宋明理學/道學/漢學/宋學/新儒學(理學分濂、洛、關、閩(南宋朱熹)四派。北宋五子(濂即指周濂溪,周敦頤(後世稱為道學家) · 洛程顥 · 程頤(指程明道、程伊川兄弟)· 邵雍 · 關指張橫渠(張載));此四人皆在北宋。[2](這個道統即是朱子後學常說的「周程之統」、「濂洛之統」或「伊洛之統」,而朱子則是這個道統的集大成者。[3])(程颐把其兄程颢尊为道统傳人宋代朱熹進一步將韓愈儒道傳授系統的思想概括為“道統”,但朱熹把韓愈排除在外,認為是程顥程頤繼承孟子。)[4][3][5][6][7]->下及南宋,有朱熹(朱晦菴)。因其生長在福建,故稱閩學。此濂、洛、關、閩四派,又稱宋五子。(這個道統即是朱子後學常說的「周程之統」、「濂洛之統」或「伊洛之統」,而朱子則自認為是這個道統的集大成者。[3])[2][8][9][10]

程頤程顥(北宋儒)、朱熹(南宋儒)

陸王心學派:→陸九淵(南宋儒)→王陽明李贄(明)

文天祥(有爭議)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唐宋八大家中唐韓愈(儒家,排斥佛老)、柳宗元(儒釋道)、歐陽脩曾鞏王安石(法家)、三蘇蘇洵(父)、蘇軾(兄)、蘇轍(弟)))、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 、張居正(明法家)、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清民國考據學(樸學)道統: ->康熙帝(有爭議)[11]/清初桐城派(有爭議)以“道统自任”[12][13]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清儒:王夫之(王船山)、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 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辜鴻銘(狂儒)

清末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中體西用

以清末維新變法派主要發起者康有為為首的孔教運動的路線單純肯定傳統的保守的國粹學派。

古中國儒家哲學/古中國儒家思想: ->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有爭議)[1]->蔣中正(有爭議)[14]某些新興宗教,如一貫道天帝教,亦受到道統之說的影響。
其他有儒家性質的人 科學

錢穆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

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

1950年至1979年為第二代,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

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霍韜晦姚新中[15]

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曾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他們與方東美、馮友蘭、熊十力、梁漱溟遂有新儒學八大家之美稱。

新儒家三聖: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

新儒學八大家:

馮友蘭,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分別完成於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學概念完成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其中許多概念已成為定論,為後世學者所共同接受。堪稱中國哲學史的奠基之作。

1947,馮友蘭的 《中國哲學簡史》(英語: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新儒家:熊十力(新儒家的始祖)、牟宗三(熊十力的弟子)、徐復觀(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熊十力的弟子)、

方東美張君勱梁漱溟

在1940年代,賀麟曾提出新心學,將黑格爾哲學加入儒家思想之中。

安樂哲郝大維等學者認為,儒家應當在中國哲學思維的特殊性中去理解,而不應當附會到西方的思維框架中去。同時,他們又認為儒家學說的內容和關注社群共同生活的約翰杜威民主思想有相通的地方。新儒家學者通過儒家思想和以杜威為代表的美國實用主義的會通,構建出關注社群生活的儒家民主主義。[16]

現代中國儒家哲學/現代中國儒家思想

現代中國儒家哲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儒家哲學):

1980年起,馮友蘭在84到95高齡等11年間,以準盲人、準聾子的身體狀態,在每年住院數次的情況下,口述由弟子筆錄在1990年完成《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冊,自稱是寫「自己在現有馬克思主義水平上所能見到的東西,直接寫我自己在現有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上對於中國哲學史和文化的理解和體會」[17],至1989年完成,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觀念貫穿全書始終。

楊振寧丘成桐

海外華人與歐美人

新儒家:余英時

中華民國儒家哲學(台灣儒家哲學)

方東美

義例公案: [[

儒家道統模板參考資料[]

  1. 1.0 1.1 民國時代,中華民國國父孫文也曾说:“中國有一個道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2. 2.0 2.1 中華百科全書-理學
  3. 3.0 3.1 3.2 06-11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網路存檔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
  4. 朱子繼承了程頤關於道統的思想,他首先認為儒家的「天理民彝」不可泯滅,還必須往下傳。他說:「見夫天理民彝,不可泯滅,百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故於篇終,歷序群聖之統,而終之以此,所以明其傳之有在,而又以俟後聖於無窮也,其指深哉!」[3](《孟子集注·盡心下》)「神會而心得」,便是理學家們據說的「心傳」。因為他們繼承韓愈「軻之死,其不得傳焉」的說法,儒家道統一度出現了斷裂,所以要接續儒家道統的話只能是通過心傳。朱子認為,在孟子之後傳儒家道統的人便是二程兄弟。朱子在《四書集注》篇終把二程定於一尊,他說:「有宋元豐八年,河南程顥伯淳卒。潞公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頤正叔序之曰:周公歿,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慾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辟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於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然學者於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3](《孟子集注·盡心下》)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也說:「異端之說,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
  5. 朱子说:“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却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6. 《朱熹集》卷八十六,第4446页,《沧洲精舍告先圣文》-朱熹在《中庸章句序》里说:“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熹筑成沧洲精舍,率诸生行释菜之礼,祝文曰:“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周程授受,万理一原。
  7.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建康府学明道先生祠记》-又说:“吾少读程氏书,则已知先生之道学德行,实继孔孟不传之统。顾学之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8.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八-黃斡《朱子行状》说:“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9.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五-又在《徽州朱文公祠堂记》中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之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
  10. 朱熹:《答陈同甫》,见《晦庵集》,卷36。《宋史‧道學傳》更充分肯定朱熹繼承儒家“道統”的地位。但朱熹本人亦承認:“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11. 《东华录》康熙十六年记康熙“亲制”《日讲四书解义序》-有言“朕维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之道统,即万世之道统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哉?”
  12. 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
  13. 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14. 王升《领袖与国家》第六章-蔣中正说“继承了國父的革命遗志,而其道德思想和政治理想,更随國父之后,嬗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统。”
  15. Template:Cite book zh
  16. 安樂哲 郝大維:儒家民主主義 Template:Webarchive
  17. 馮友蘭,《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自序部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