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共筆Wiki
第238行: 第238行:
 
# 自小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就是「自己人」
 
# 自小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就是「自己人」
 
# 侵犯到「自己人」的生命、身體或財產權利的,就是「敵人」
 
# 侵犯到「自己人」的生命、身體或財產權利的,就是「敵人」
# 「敵人」必須死,不然就是使「敵人」得利
+
# 「敵人」必須死,不然就是使「敵人」得利,但「敵人」的資源和女人可能可為我方所用
 
# 「自己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敵人」復仇,不然就是幫助「敵人」;而復仇就是使「敵人」受到比「自己人」加總受到的損失更大的損失
 
# 「自己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敵人」復仇,不然就是幫助「敵人」;而復仇就是使「敵人」受到比「自己人」加總受到的損失更大的損失
 
# 凡是幫助「敵人」,也是「敵人」
 
# 凡是幫助「敵人」,也是「敵人」
第247行: 第247行:
   
 
另外對於人和人以外的世界整體,則大略被劃成三個部份,也就是「人界」、「自然界」、「超自然界」,其中「自然界」充斥著可利用的物資,「超自然界」則是不可測的、有時須予以敬畏且常常與「自然界」的事物相結合的存在,也是人死後的歸屬;儘管如此,「超自然界」的存在具有人的性質,故有可能可與之溝通。
 
另外對於人和人以外的世界整體,則大略被劃成三個部份,也就是「人界」、「自然界」、「超自然界」,其中「自然界」充斥著可利用的物資,「超自然界」則是不可測的、有時須予以敬畏且常常與「自然界」的事物相結合的存在,也是人死後的歸屬;儘管如此,「超自然界」的存在具有人的性質,故有可能可與之溝通。
 
   
 
==殺人兇手一定得死的理由?==
 
==殺人兇手一定得死的理由?==

2013年6月6日 (四) 03:40的版本

下為User:k1234567890y對於某些事物的一些碎碎念,未必能做為相關方面事物的參考

每種語言維基百科都該有的條目

詳情請見:http://zh.wikipedia.org/zh-tw/Wikipedia:%E5%9F%BA%E7%A4%8E%E6%A2%9D%E7%9B%AE

石添小草老師的寶寶星球的世界(Babyish world)

之前就發現了,話說石添小草是個資深的維基人(Wikipedian)‧‧‧

http://babyish.wikia.com/wiki/Mein_Peij

維基百科的幫助頁面

http://zh.wikipedia.org/zh-tw/Help:%E7%9B%AE%E5%BD%95

Gopol Wiki

Flamerecca氏創造的世界,有興趣可去參觀:

http://zh.gopol.wikia.com/wiki/%E9%A6%96%E9%A1%B5

http://reccanote.blogspot.tw/

核分解技術?

類似核分裂的東西,一樣是用某個原子核或質子中子之類的東西將欲分解的原子核給撞碎,藉此將有害的原子核給變成較無害或容易衰變成無害原子核的技術,不知道可不可行就是=_="

扶桑皇國=清晨之門=日本

話說托爾金的阿爾達裡,有個地方叫「清晨之門」(昆雅語Anarnor或Anardor?/辛達林語Anordôr?),位於中土大陸以東,為太陽升起之處,正巧日本的國名也是指「太陽升起的地方」,若然那照托爾金將阿爾達與其居住的世界的現狀連結的想法來看,清晨之門指的其實就是日本。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8%85%E6%99%A8%E4%B9%8B%E9%96%80

我倒在想若強襲魔女裡的宮藤芳佳坂本美緒等人若進入中土大陸的話會發生什麼事?

NASA評科幻爛片

http://priusclub.tw/viewthread.php?tid=7198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082733/IssueID/20110103

基本上NASA不是根據劇情評的,而是根據其科學來評的,看來以後要小心點了,以免以後自己寫的東西若哪天成名的話(大概是不可能的=_=")也被NASA給評為科學上唬爛的事物=_="


杜林拜固倫過去北齊時代的荒唐皇帝─高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6%B4%8B

根據維基百科的講法,高洋剛即位時似乎還不錯,他留心政務、削減州郡、整頓吏治、訓練軍隊、加強兵防,使北齊在很短的時間內強盛起來。不過之後高洋很快地就開始荒唐起來了,或許高洋是因為喝酒喝太多才會導致精神異常的,以下是酒精中毒的相關資料(高洋似乎是慢性酒精中毒):

http://www.ntnu.edu.tw/dsa/1/input/life/input/5_04_4.htm

http://163.26.24.34/507/28/new_page_2.htm

或許高洋就是因為喝酒喝太多,導致腦功能退化,才會精神異常而做出種種令人難以置信的舉動的(古代杜林拜固倫的人似乎都喝很多酒,真正代表杜林拜固倫文化的茶,似乎是到唐宋時期才開始興起的),甚至其腦功能的退化,可能是在其剛即位時,甚至於還未即位時就已經開始了,而高洋的死因可能也跟喝酒導致的什麼肝硬化之類的有關。另Korsakoff's syndrome這種病也和酒精中毒多少相關,但症狀和高洋的症狀似乎不一樣,不過大家還是可看看: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7%91%E7%88%BE%E8%96%A9%E7%A7%91%E5%A4%AB%E6%B0%8F%E7%97%87%E5%80%99%E7%BE%A4

高洋荒淫事蹟(十八禁注意):

http://www.nownews.com/2010/07/26/91-2629549.htm

P是否等於NP問題

看起來若P=NP的話,文明就會出現重大的變化,反之則不一定,因為現在的人尚未找到任何NP完全問題的屬於P複雜度的演算法,若這種演算法不存在,那大概對現有的文明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若這種演算法存在,那就表示這種演算法存在,而且終究會被找到,如此一來所有的NP問題,包括NP完全問題在內,終究都會被轉換成「比較容易解決的」P問題,進而對人類的生活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另若量子電腦被證實可等同於非確定型圖靈機的話(看起來不是,見英語維基百科相關文章的說明Non-deterministic Turing machine一文中Comparison with quantum computers一節的說明),那P是否等於NP的問題就沒那麼重要了,不然P是否等於NP問題的證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會超過量子電腦。

維基百科的相關資料:http://zh.wikipedia.org/zh-tw/P/NP%E9%97%AE%E9%A2%98#NP.E5.AE.8C.E5.85.A8

氣球炸彈

從某種角度來看,氣球炸彈可算機器人的先驅之一。

Neurois蛾

請各位魔女們在看到此屬的動物時,不要對之予以攻擊,牠們和異形軍(Neuroi(-s))無關,只是名字正巧相似罷了。

http://en.wikipedia.org/wiki/Neurois

http://www.eol.org/pages/57476 話說此屬的動物的中文譯名似乎為「絡夜蛾屬」[1]


運理學

運理學(Science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一門研究電腦做出任何決策的原因和決策所用的「思考」模式等的一門學問。

雖然高度發達的電腦智慧難以全盤為人類所掌握,但對電腦智慧和其決策模式等的了解仍舊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藉此以達成調和人機衝突和預防電腦做出不當的決策(輕則造成經濟或科學災難,中則導致人員死傷,重則甚至讓人類被電腦統治)等目的。

這門學問牽涉到演算法、決策學和其他的一些學門,有時甚至也牽涉到關於電腦硬體結構和周邊的事物。

隨著電腦智慧的發展,人類變得對電腦智慧越來越不能掌控,但人類生活的各領域卻也越來越不能脫離電腦,而關於這深不可測卻又幾乎不可能擺脫的電腦智慧可能造成的問題,也成了公眾所關注的對象。

除了傳統上所認為的、這不可知的電腦智慧可能最後會反過來統治人類外,出於對電腦智慧的恐懼或制止電腦智慧製造出一些瘋狂的、負面的事物等其他理由,人類也有可能會將這些電腦給破壞。也因此,對深不可測的電腦智慧進行理解,並進而促進人類智慧與電腦智慧間的和平相處和共榮共存,也成了一個重要的課題。

給漢字文化圈裡的那些創世者們的維基?!

詳情:http://zh.yuyan.wikia.com/wiki/Main_Page

四不一沒有

一念不可欺,一事不可苟,一言不可易,一時不可疏,我都沒做到

文學的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

寫《魔戒》和《精靈寶鑽》的托爾金似乎是個近乎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者,而由之而來的現代奇幻文學,可能在本質上也都算是浪漫主義的。

不過XX主義和OO主義等這樣的區分或許該打破,因為就算是最現實主義且最不隱惡的自傳,也多少是和真正的真實脫離的;而最虛幻的文學,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真正的真實,因此可能只能說某某某偏什麼,不能說某是什麼這樣。

神話的形成?

事實→相當寫實的紀錄與記憶→隨著時間的經過而逐漸精鍊、轉變的紀錄和記憶→寫實度未必高也未必低的傳說故事→神話

唯喵

草食男 = 日本AV產業和過往大男人主義的報應?

托老二三事

此作者沒看過托爾金的原著,因此此處講的當然都只是本文作者自己就維基百科的二手資料所寫的一己之見,不當做為參考。=_="

雖說托爾金昆雅語主要受到芬蘭語,以及拉丁語希臘語的影響,但從英語維基的資料看來,我感覺昆雅語中日耳曼語族語言的影子在昆雅語中是隨處可見的,像例如昆雅語的數詞系統、名詞的眾數形結尾的-r和其他一些語法和發音特徵等(主賓格最後合併這點可能也算是日耳曼語族的「影響」)都有日耳曼語族語言的影子存在,另外「有著附屬字的假合成動詞和分析動詞(其代詞為獨立形)同時存在於昆雅語的動詞系統當中,此系統和愛爾蘭蓋爾語的動詞系統非常相像。」,似乎昆雅語內含有來自各種歐洲語言,尤其不列顛尼亞語言的成份;在想或許昆雅語辛達林語的特徵,除了反映托爾金本人的偏好外,也許也同時是以某種特殊的方式對第一空降場的各種語言所進行的暗諭也說不定。

話說托爾金神話裡的伊露維塔,其名的昆雅語形式為Eru和Ilúvatar,話說其名字的Ilúvatar這個形式一般被認為與芬蘭神話的大氣神伊瑪塔(Ilmatar)的形式相似,而我突然感覺前面Eru的形式則似乎是有意舉仿希伯來語等閃米特語的埃爾神(ʾĒl、אל‎, 𐤀𐤋, 𐎛𐎍)的名字的形式的,而這挨爾神的名字,似乎也正是希伯來語中對神的另一個稱呼耶洛因的由來,所以托爾金可能是藉由這種方式來暗指伊露維塔即唯一的真神。

在看《小學星公主》的同時看了一下埃盧·庭葛貝倫的條目,想一想托爾金也滿YY的,他讓自己在《精靈寶鑽》裡的化身,也就是貝倫,娶了精靈埃盧·庭葛邁雅美麗安所生的女兒露西安,這就和科幻YY向作品中娶外星王女的男主角(如《出包王女》和前面提到的《小學星公主》)沒什麼差別,唯一的差別只在托爾金沒讓自己的化身貝倫去開後宮而已,而這可能是托爾金本人對其老婆的愛與其天主教信仰和基督教化日耳曼文化的傳統所致。(因此要把一部被批評為「沒劇情」的後宮向YY作品,變為永垂不朽的經典,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從神話中取材,看看別人是怎麼來寫類似的YY的,並學托爾金一般,把這些YY給擴展成一個完整且宏大的世界體系。)=_="

阿登奈克語和其後繼的西方通用語,以及矮人語等,或許就是在暗指其為印歐語系閃含語系語言(閃含語系的語言和印歐語系語言的共祖─原始印歐語,皆為詞根屈折語,而托爾金的阿登奈克語和其後繼的西方通用語,和他的矮人的矮人語也都具閃含語詞根的特色)的祖先也說不定,而這也或許就是托爾金沒有對之下太多功夫的原因。

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説

其實這說法並非不合理,只要說在古墳時代時,日本本來的原住民(有可能是南島語族的,下次來搞一個基於噶瑪蘭語等基於臺灣南島語的「繩文日語」好了=_="),因為長期與世隔絕,結果當來自亞州大陸的使用某種扶余語族語言(現在所謂的「日語」的直系祖先)的人來到時(登陸地點可能是在九州),甚至於三國時代魏國使者到來並冊封卑彌呼時(若然則卑彌呼和現代大和族的人事實上也沒什麼關係),這些日本的原住民就因抵檔不了歐亞大陸來的病菌的緣故,幾乎全部消失了,而來自亞洲的這些進入者也因此不費吹灰之力地殖民了日本,成為現代的大和民族和琉球人,也因此造成現代的日本語族語言與南島語族無關,而大和民族和琉球人在遺傳上亦與南島語族人民無關的現象。

神功皇后和應神天皇是百濟皇族的親王或貴族之類的,在率領馬軍征服日本列島後(或許是很輕易地),日本成為百濟旗下的封國(聽起來有點像某些網路上說的南韓式YY,不過現代朝鮮人的祖先新羅人似乎和百濟人是相互敵對的‧‧‧),而應神天皇也成為日本列島的統治者。

我的大臣哪有這麼忠心!

明思宗崇禎帝本來以為洪承疇已在松錦之戰為明死節,因此非常難過,便輟朝,賜祭洪承疇十六壇,祭到第九壇的時候,又得到軍報,稱洪承疇已降清。在聽聞洪承疇降清後,明思宗崇禎帝非常生氣,此時他又想起了過去所聽聞的關於那已被處決的袁崇煥「通虜謀叛」等的事情,便感嘆地說道:「我的大臣絕不會為皇帝死節、負隅頑抗、懸樑自盡;不僅這樣,近期非常藐視朕,還把朕當笨蛋看待,也完全不理會朕,也不聽朕講話。像這樣賢臣良相的舉動,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要朕繼續說的話,我的大臣哪有這麼忠心!」

人本與體罰

很多人說臺灣學生是被人本的零體罰零髮禁的主張給搞壞的,並認為人本是腦殘組織,甚至是臺灣亂源之一,甚至很多人只要看到人本跳出來講某些事,就會自動挺被人本批判的一方,認為被人本批判的一方的行為,在正確性方面高於人本的想法,但話說回來,先不論人本如何,就我所知和感覺,體罰的有效性其實有問題,對不同族群會出現不同的結果,而且看起來其實處罰方法的有效性不在於是不是體罰或嚴峻的程度,而是在於執行的徹底度等,所以,可能體罰與否,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家長對處罰的執行是否能從一而終,不因任何外在因素而改變,而不是在於是否執行打罵教育,因此,就我感覺,零體罰本身未必是大問題,但問題是多數的家長沒有時間和心力來教小孩,當然,就我的感覺,小孩的基本性格似乎也不會因家長的管教而有太多的改變就是,當然管教等教養法是否能改變基本性格,未必影響管教的重要性。

就我的感覺,處罰不等於體罰,但就我的感覺,很多人,包括很多反對人本的人與某些支持人本理念的人(曾經有某個人本還是支持人本的人,認為寫悔過書也是體罰,但我認為寫悔過書這事,可算是處罰,但絕不是體罰),都把處罰和體罰劃上等號,但這兩者是不同的,絕對是不同的,只有分開體罰和處罰,才能討論管教的問題,不管是父母管教子女或老師管教學生都一樣。

另外,我感覺人本不管再怎樣,很多時候似乎至多或不多不少地,只是那些反人本的人的鏡像而已。

還有,學生行為偏差不是零體罰後才有的,也可能不是零體罰後才特別嚴重的,過去一樣有不良少年和校園霸凌的問題,只是那時親身觀見這些的人對這些事的看法可能不同而已,當然要有更多研究報告才能知道現在的學生是否比以前來得偏差,不管是偏差的人數或平均偏差度都一樣。

根據中文維基百科的定義,「體罰是指通過對人身體的責罰,特別是造成疼痛,來進行懲罰或教育的行為。使人做大量工作、運動,使其身體難以負荷,亦是體罰。」,處罰的話,中文維基百科沒有相關的條目,但就我的感覺是「任何因某些行為而帶來的不想要且加諸於己後果」,包括但不限於體罰,且就我的想法,不管對大人或小孩而言,處罰都包括但不限於體罰。

另外,我想了解小孩(或員工、罪犯等)是重要的,不然處罰就容易流於過嚴或過鬆或前後不一致。

On Blindness

Hate and foredeals can make all of us blind.

On Corruption

權力不導致腐化,人的習氣導致權力的腐化,人的習氣和絕對的權力結合,就導致絕對的腐化,而你我大概都多少有這種習氣。

筆記

看起來筆記就是把腦中的想法給記下來的東西,這樣看,我(user:k1234567890y)丟在這筆記維基裡的東西,有些應該算作「當下寫下的筆記」了。另我對課業的東西很少做筆記的‧‧‧

憲法保障的人權與國際人權與戰爭

似乎國際人權多少就是將許多國家中保護人民的一些做法,也就是如中華民國憲法規定的「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和前面幾條規定的人民的各種人權,給推廣至不分國籍的每個人身上,若是的話,照這樣看,「國家不得殺人,除非殺人對保護他人生命有其必要性」當中,受此保障的人,就不是任何國家自己的國民,而且天下的任何人類(甚至還要包括其他的智慧生命),因此任何戰爭都是不合理的,因為任何戰爭都有攻擊方,而攻擊方對他人發動戰爭,似乎往往都沒有任何做到如此的必要性存在。

仁義與公平的定義?

就我感覺,仁的定義似乎可以是「使他人得益,得益的他人越多越好,得的利越大越好」,而正義的定義似乎可以是「使他人不受害,受害的他人越少越好,受的害越小越好」,公平的定義似乎是「在合於仁與正義的狀況下,儘可能讓一個事的所有參與者都能得到同等或相近程度的合理對待」。

出社會後失去純真?

也許只是出社會後,進入一個充滿利益的環境,使得人內心中對利益的那種天生就有的真實態度逐漸展現,而另一些人內心的那種天生就有的防禦傾向也逐漸展現,如此而已。也就是說,其實那些所謂的「醜惡的一面」其實就是在出生後跟隨著我們(不管有沒有出社會)的,只是出社會前沒有那環境讓那一面展現這樣,也有一種可能是這些傾向一直都在且一直都有所展現,只是出社會後,因利益變得更大且進入陌生、大家彼此不認識的環境(學校的人際圈不大,但出社會後的人際圈會變得很大,人際圈變大後要認清一個人的可能性也會降低)而變得更為明顯這樣。

這裡指的利益是涉及自己的利益,且不只是金錢上的利益,凡物質方面的,甚至是名譽、安全或公平方面的,都算是利益的一部份。

諾斯特拉達姆士

也許他所謂的「預言」事實上只是照聖經《啟示錄》、《但以理書》和《以賽亞書》等的預言內容和當時流傳的占星術等一些神秘學的內容,以及一些那時發生的時事來寫的?是一種嘗試將基督教聖經的傳統和一些與教會主流格格不入的神秘學傳統給做結合的一種二次創作這樣?而他這麼做,或許與他認為自己確實有能力預言,並悖於當時教會主流地認為,基督教信仰和占星等被主流教會等指責為異教的事物其實並不相衝突,甚至兩邊還能互相詮釋,才寫出此些預言的?

俄羅斯農民、推理能力、弗林效應

其實被亞利山大‧魯利亞(Alexander Luria)問問題的那些農民應該是有能力且確實有從他問的問題(魯利亞氏問那些農民道:「遙遠的地方有雪,而那裡的熊也是白的」,接著就考那些農民類似於「新地島在遙遠的北方,請問那裡的熊是什麼顏色的?」這樣的問題)中推理出答案的,但對他們而言,「白色的熊」不是他們經驗中的事物,所以儘管他們知道單就那問題而言,「白色的熊」是正確的解答,但就他們的經驗而言,熊都是棕色的,沒有白色的,所以當「問題與其背後蘊含的答案」與「農民生活周遭的實際經驗」發生衝突時,那些農民便選擇懷疑這問題本身是否有問題(話說似乎對幾乎所有人(不管他有無受教育)而言,生活周遭他們所經驗的東西當然是真的、是真實存在的,而就我的感覺,人類的「常識」似乎很多都是由生活周遭實際經驗到的東西,或將實際經驗到的東西與某些本能的想法結合後得到的‧‧‧),因此他們就做出了一些抗議。

或許除了思考能力增加的部份外(一些推理路線可能會經由各種的管道,包括書本、電視和電腦等,傳授給人),弗林效應的出現也可能和電視影像等帶來的衝擊,讓人更容易傾向相信自己推理出的結果、依自己推理出來的結果來回答也說不定,因為有可能電視影像等帶來的衝擊,使人認為除了生活周遭的經驗和書本知識提及的可能性外,還有什麼樣可能性不該被否定,並進而讓人心理內在中「生活周遭的常識」與「推理結果」之間的衝突減少(或許近來日本動漫喜好者間的「二次元世界」的說法也是因應這種狀況而生的),甚至趨於消失,因為對這些受過衝擊的人而言,生活周遭的經驗不再代表一切或大多數的可能性,推理的結果,即使沒有在周遭經驗中發生,也是不該被否定的;而在學校教育尚不普及的時代(魯利亞氏採訪的那些農民似乎有受過教育的和沒受過教育的分別,而受過教育的那些,比起沒受過教育的那些,似乎也更傾向回答出其推理的結果),學校受教育帶來的影響,可能其實和近來電視影像等帶來的影響類似。

與亞利山大‧魯利亞和俄羅斯農民的對話相關的內容可見 http://homepage.psy.utexas.edu/homepage/class/Psy333N/Legare%20Fall%202008/Articles/Harris%20Thinking%20about%20the%20Unknown.pdf 和《科學人》雜誌中文版第128期《我們會一直變聰明嗎?》一文。

也許受教育和電視等帶來的經驗衝擊,未必能增加一個人實際的推理能力(不過不能否定有這可能),而是開一個人的眼界,讓人知道除了生活周遭所見的東西外,世界上還有些什麼,或不應當否定什麼樣的可能性也說不定。也就是說,受教育和電視等帶來的經驗衝擊,比較多是將一個人內心的「事物的可能性」和「生活周遭實際體驗」間的間隔拉大,進而使得人的推理出來結果的容忍範圍擴張(「推理結果」超過「事物的可能性」的話,似乎就會造成如上所見的那些受魯利亞氏的農民採訪的農民出現的那類狀況),而受教育和電視等帶來的經驗衝擊真正教一個人的全新的推理思路未必較多(據稱電視甚至會損害一個人的思維能力)。

除了魯利亞氏採訪的那些俄羅斯農民外,似乎很多人碰到自己實際體驗或已知的範圍的事物時,都會抱持批判的態度,如克羅內克批判康托集合論方面的研究,可能也可算是一個例子。

當然可能性太多未必會有好處,據說考實變函數之類的東西時候,博士生用的紙很多,但用的紙越多表示分數越低,因為他們往往想太多了,這或許就是「實際經驗」和「可能性」之間,沒有辦法訂出更多範疇來控制的結果(我們當然不能否定任何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對任何事物有多少已知的變化也似乎要有個底,或許至少要有「已知/已學到的、實際的經驗」、「未實際體驗的,但現在已知的可能性」和「所有的、不管已知或未知的可能性」等範疇才是,第一個範疇決定已知,第二個範疇決定較好的、較可能的擴展範圍,但若超出的話不被此所侷限,第三個範疇則要容納所有的推理能力‧‧‧)。

老人智能的衰退其實很大部份是同一個地區的年輕人的弗林效應造成的?!

見此: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0349385

根據此項研究,弗林效應解釋了至少85%的20歲的人與70歲的人之間的智能差距,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其實所謂的「成年人和老人腦力衰退」就沒這回事了,或至少不像大家想得那麼嚴重,而真正發生的,其實是比那些老人們晚出生的那些年輕後輩的平均智能的增長‧‧‧

另外 http://www.belligerati.com/?p=3072 這裡似乎有人建議說該對曾在18歲時做過智力測驗的同樣一批人再做一次智力測驗,以知到底哪些智力測驗是因隨年紀而來的老化而發生的。

數學以外的任何科目

唸數學以外的任何科目,都不可忽視外面的那個現實世界(現實除了現在所見的外,亦包含其過去的發展狀況),最少最少不能忽略物理規則現實,不管再怎麼相信社會建構論,都不能遺忘重力的存在─水不會往上流,半空中沒被掛住的蘋果會往下掉,一般人從十二樓跳下去,基本上一定會死。越偏社會科學方面的東西,能忽略的就越少,而偏向物理一端的有時還可忽略某些因子。

  • 物理學:最少不能忽略物理規則現實
  • 化學:最少不能忽略物理規則現實和物質現實
  • 地質學:最少不能忽略物理規則現實、物質現實和地球非生物方面環境的現實
  • 生物學:最少不能忽略物理規則現實、物質現實、地球非生物方面環境的現實和地球生物方面環境的現實
  • 醫學:最少不能忽略物理規則現實、物質現實、地球非生物方面環境的現實、地球生物方面環境的現實,尤其人類生理方面的現實
  • 各種社會科學:不能忽略物理規則現實、物質現實、地球非生物方面環境的現實、地球生物方面環境的現實、人類生理方面和人類社會環境方面的現實

數學關注於各種(往往很抽象的)數學系統之上,而這些數學系統,儘管往往是從現實世界而來的,但它很多時候都經過了簡化,因此未必完全合於現實,即使是物理現實也一樣,儘管可藉由各種條件的增減,來得出一個更接近現實的系統來。

犯罪受害者真正想要的?

http://dspace.cigilibrary.org/jspui/bitstream/123456789/31448/1/Mono111.pdf 第45頁(頁碼的第45頁位於PDF檔的25/81頁)所言,南非的犯罪受害者認為在案發後犯罪受害者最重要的事物中,以回答「避免再度受害」(Avoiding further victimisation)最重要者最多,其次是回答「回歸正常生活」(Get life back to normal)最重要者,其次是回答「回復失去的財物」(Recover lost property)最重要者,其次是回答「將侵犯者從街上移除」(Offenders taken off street)最重要者,最後是回答「讓侵犯者受苦」(Offenders suffer)最重要者。在回答「若可能的話,你會想怎麼做」這問題時,最多人回答「讓侵犯者做苦工」(Offender does hard labour),其次是「讓侵犯者受到身體上的處罰」(Offender is physically punished),再其次是「告訴侵犯者你這位受害者的感覺」(Tell offender how you feel),再其次是「自己親手讓侵犯者受苦」(Personally make offender suffer)‧‧‧,整體而言,南非受害者的回答傾向混合了應報正義與修復正義的部份。

www.restorativejustice.org/10fulltext/wrightmartin2000ismediation 裡的一篇文章提到「一些(強姦)受害者要求應報,但根據雷諾多氏(Reynolds)的經驗,多數的受害者並不是這樣想的。」(Some victims want retribution, but most, in Reynolds’s experience, do not. )

http://www.megaessays.com/viewpaper/59223.html 一文裡提及,許多謀殺受害者家屬不希望讓兇手被處決;而 http://cmccann522.tripod.com/dp.html 這裡則提到,受害者家屬要求應報,他們要求兇手與其至親有同樣的命運。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yb4Nkeks15AC&pg=PA145&lpg=PA145&dq=%22what+do+victims+want%22&source=bl&ots=74ClMjk61P&sig=QMQ9k_8m9qRHeJZKWqxFu2YCfQY&hl=zh-TW&sa=X&ei=FvwrUc7QCM7TkgW1-4CACg&ved=0CEIQ6AEwAw#v=onepage&q=%22what%20do%20victims%20want%22&f=false 這本書145頁之後的幾頁有探討「受害者家屬要的是什麼?處罰?還是修復?」的問題。

http://mvfhr.blogspot.tw/2011/01/repeal-passes-in-illinois.html 這裡提到MVFHR的成員Gail Rice有提到說「我知道謀殺受害者的聲音在(死刑存廢)這爭議方面是相當關鍵的。」(I know that murder victims' family members provided a crucial voice in the debate.),後面還提到「所有的謀殺受害者家屬都要死刑」之類的說法是錯的。

自由意志、犯罪與刑罰

承認「多數人絕對不會犯罪,只有少數人」會犯罪這事,本身就多少是在承認人的自由意志有其侷限(不然要怎麼證明某甲不會犯重罪,某乙會犯重罪?),要不就是一般人受他們所不能決定的因素(可能包括先天基因或環境)所宥,而只能在不犯法的領域中做出出於自由意志的決定;要不就是罪犯受他們所不能決定的因素所驅使,而傾向做出違反法律的決定;要不就是兩者同時成立,而只有在第一種狀況下法律才會有繼續存在的價值,但這樣可能也間接承認會守法不犯罪的一般人是次等的、不那麼自由的存在或太過充份的自由意志本身是不好的;在其他狀況下則會迫使法律變得較寬鬆,或甚至讓法律存在的基礎動搖;而不管是哪種狀況都會讓人們有理由給予罪犯以外的其他少數且對社會造成困擾的人(如精神病患)次一等的待遇(如強制絕育)。

唯一能讓人們有充足理由用較嚴格反映應報的法律來處罰人的,就是承認一般人和罪犯有一樣程度的、不因更多環境或基因等而異的自由意志,但這樣就是間接承認「沒有人或至多只有少數人不會犯罪,多數人,甚至所有的人,都是潛在的罪犯」。既然罪犯是出於自由意志犯罪的,而守法者和罪犯有一樣程度的自由意志,那你還能保證你或你身旁的某某某絕對不會犯罪嗎?在這種狀況下,你不能說法律或其他的限制因子對沒有犯罪的某甲的約束力,會大於或小於對有犯罪的某乙的約束力。

一般民眾多數認為「罪犯當為其行為負起全責,故應當接受任何與其罪行相當的處罰。」;而在另一方面,「要因某錯誤的行為受處罰就要能為行為負責,要能為某種行為負責那種行為就要是出於自由意志的,而出於自由意志的部份有多少就要負責多少。」,假若罪犯犯罪的原因中出於自由意志的部份少於一定程度,就不當為其行為受罰,只有在罪犯的罪行是在出於充份多的自由意志的情況下做出的,該罪犯才能接受對該罪行完全的處罰。

據說很多罪犯都是「反社會人格者」,而就我讀到的東西的感覺,似乎反社會人格者是比一般人還有更強自由意志的,因為《四%的人毫無良知,我該怎麼辦?》這書相關的內容說,反社會人格者乃是沒有「良心」但智能正常的存在,而「良心」是除了辨識善惡的能力外,更強大但會壓住自由意志不往做壞事方向跑的抑制人去犯罪的事物,但若真是如此,只要一個極為殘忍的謀殺者被診斷出有「反社會人格」,那反倒就不能將該罪犯處以死刑,不然可能就會讓一些社會達爾文主義的想法得到理由,社會達爾文主義者可能會說:「既然今天我們可以因為有些對社會有極大危害的人其天生的特質而將之處死,那我們當然就可以根據其他會危害社會的天生特質來將其他人安樂死或強制絕育,而就我們所知,精神疾病患者就算沒有犯罪也有良知,也是社會的不定時炸彈,而且很明顯地會耗用大量可以用在更好用途的社會資源,因此我們當將精神病患給安樂死;而智能不足者有些是天生的,即使他們不會造成其他的危害,他們也依舊很明顯地會耗用大量可以用在更好用途的社會資源,而且智能不足的小孩有較多的可能性也是智障,就算生到智能正常的他們也不能給自己的小孩最好的教育,進而造成人才的浪費,因此必須將智能不足者給強制絕育。」

基本上,只要某個罪犯犯罪的原因中,有至少一部份是由與社會大眾不同的先天或環境特質所造成的,就會讓完全相應成比的刑罰無法施用於該罪犯身上。因此若要證明多數罪犯不管其出身為何都要完全受到相應成比的處罰,就得證明那些罪犯的罪行都是出於充份的自由意志的。而反對方(反對多數罪犯的罪行都是出於充份的自由意志的那些)已經提出了證據,指出年齡、性別、貧窮、教育和酗酒是犯罪的主要因素。

舉證責任

在言論自由的社會裡,任何人都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只要不超過人身攻擊或詐欺等的限度;然而當有人提出與傳統說法不同的理論時,他就有舉證責任,那人就必須證實自己的說法是對的,不然他的說法就不能當成事實,不過若那提出與傳統說法不同的理論的人提出支持自己看法的證據時,舉證責任就會落到繼續支持傳統說法的人身上。

中華皇朝的霸權主義?

似乎闕特勤碑唃廝囉國樓蘭和越南的安南屬明時期等,似乎都一再地說明了中華皇朝在受西方列強入侵前一樣有事實上的霸權主義,且其霸權主義不亞於當今美國的霸權主義?

神話角色?

似乎不管出身的文化為何,多數人的心中對人都有以下天生就自帶的角色劃分,我姑且將之稱為「神話角色」:

  • 第一層:人會將人給劃成「自己人」、「敵人」和「他者」三群,其中「自己人」就是與自己同在一起、自己較熟識的對象;「敵人」是必須予以消滅的,但其中的資源和女人可能可為我方所用;而「他者」則是潛在的「敵人」,也是潛在的助力和可利用對象。對於「自己人」、「敵人」和「他者」的更多劃分與應對等,見下「對人之道」的部份。
  • 第二層:自己人中,又會據其天生的性別劃分成「男性」和「女性」兩群,一個人的性別為其「性別角色」。
  • 第三層:「男性」和「女性」中又各別有其相對地位的劃分,而這劃分常與年齡(或年資)等有關;若想躋身上層,有時必須靠自己努力,一個人的相對地位為其「階級角色」。
  • 第四層:不管是「男性」或「女性」或相對的地位,自己人可另依照其功能來劃分,然有些功能會與特定的性別或地位相結合,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功能為「功能角色」。
    • 「功能角色」有兩個種類,第一類為「資源生產類」,第二類為「非資源生產類」,通常一個人會同時在「資源生產類」和「非資源生產類」上各有一個「功能角色」;而第二類的「功能角色」的劃分的一些,會延伸到敵人之上。
    • 第一類「功能角色」指各式各樣的「資源生產者」,「資源生產者」即生產資源的人,不同社會會生產的東西可能會有所差異(如狩獵─採集社會從自然中取食,農牧社會種田或畜牧取食,現代社會藉協助他人生產工具或服務或知識來賺錢,再以錢換食),而生產同樣資源的「資源生產者」的角色,不同社會可能會給不同性別或相對地位不同的人來擔任,但一般而言,男性傾向做食物和工具方面的主要的「資源生產者」,而他們可能藉直接生產或「與其他『自己人』或『他者』交易」的方式取得食物與工具;女性傾向做衣物方面的主要的「資源生產者」;女性和在第二類的「功能角色」中擔任「未成年人」角色的,傾向做食物方面的輔助或次要的「資源生產者」。
    • 一些各社會中皆會出現的第二類的「功能角色」如下:
      • 「未成年人」:未負擔其他第二類「功能角色」的角色,待其年歲到達一定程度後,會隨其性別和能力而換到「戰士」、「照顧者」或「巫醫」等的第二類「功能角色」。通常是年紀較小、相對地位低的人擔任。
      • 「戰士」:保護自己人的角色,通常由男性擔任。
      • 「照顧者」:照顧「未成年人」的角色,通常由女性擔任。
      • 「領袖」:統合大家意見、有需要時分派大家各種任務的角色,通常由相對地位最高的男性擔任。
      • 「巫醫」:有能力與超自然溝通並因此幫助人或加害人的角色。自己人的巫醫會幫助自己人,敵人的巫醫會加害自己人。一些社會由女性擔任巫醫,另一些則由男性擔任巫醫。

要注意的是,這些「功能角色」的稱呼在不同社會中可能有所不同。「巫醫」在現代社會可能叫「科學家」、「醫生」等;在中世紀則可能叫「魔法師」、「道士」、「僧侶」等,不一而足。

「對敵之道」如下:

  1. 人至少可分成「自己人」和「敵人」
  2. 自小和自己一起長大的就是「自己人」
  3. 侵犯到「自己人」的生命、身體或財產權利的,就是「敵人」
  4. 「敵人」必須死,不然就是使「敵人」得利,但「敵人」的資源和女人可能可為我方所用
  5. 「自己人」有權利也有義務向「敵人」復仇,不然就是幫助「敵人」;而復仇就是使「敵人」受到比「自己人」加總受到的損失更大的損失
  6. 凡是幫助「敵人」,也是「敵人」
  7. 就算本來是「自己人」的,只要那個「自己人」侵犯到其他「自己人」的生命、身體或財產權利的,或者甚至幫助「敵人」的,就不再是「自己人」,而即刻起變作是「敵人」
  8. 凡不是「自己人」也不是「敵人」的,就是「他者」
  9. 「他者」是潛在的利用對象,也是潛在的「敵人」
  10. 若「他者」已明顯會對「自己人」的生命、身體或財產權利等造成威脅,就算該「他者」尚未真正侵犯到「自己人」的生命、身體或財產權利等,「自己人」也有權力選擇將該「他者」給消滅。

另外對於人和人以外的世界整體,則大略被劃成三個部份,也就是「人界」、「自然界」、「超自然界」,其中「自然界」充斥著可利用的物資,「超自然界」則是不可測的、有時須予以敬畏且常常與「自然界」的事物相結合的存在,也是人死後的歸屬;儘管如此,「超自然界」的存在具有人的性質,故有可能可與之溝通。

殺人兇手一定得死的理由?

「殺人者死,天經地義」、「殺死兇手方能告慰死者在天之靈」、「不殺死殺人兇手殺人兇手就會殺死更多人」等這些反應,可能和在那個沒有國家法律、只有親友可依靠的時代的實際狀況有關,在那個時代,你的親故明顯地被人殺了,沒有國家來幫你,更不可能將殺人兇手逮捕並投入監獄或對之做出其他的處置,因此在那時,唯一的做法就是將殺人兇手給幹掉,而且,有鑒於殺人兇手也有親故之故,因此必要的話,也要將兇手一族給全部殺光,故幫助殺人兇手的也是敵人,也必須死。

當然這是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