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共筆Wiki
Advertisement
陳鼓應

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


道家文化研究(第三十二輯)儒釋道三教關系專號[ | ]

  • 作者: 陳鼓應 主編
  • 出版社: 中華書局
  • 出版年: 2019-4-3
  • 页数: 500
  • 定价: CNY65.0
  • 装帧: 平装
  • 丛书: 道家文化研究
  • ISBN: 9787101137828
  • 内容简介 · · · · · ·
    • 三教關系問題在目前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宗教史等研究界受到高度關註,已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問題。為了呼應、推動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本刊特別策劃“三教關系專號”,邀請國內外長期從事三教關系問題的十七位專家,專門就這一問題撰寫論文。專號分為儒、釋、道三教關系,儒、道關系,佛、道關系等不同分題,從不同角度展示中國思想史中不同歷史階段,三教關系討論的熱點問題及三教關系的不同特點。全書共計27萬余字。“三教關系專號”的編輯、策劃在國內學術界尚屬首次,我們希望以此推動國內外學術界對三教關系問題的研究。
Maxresdefault

台灣哲學家陳鼓應,師承殷海光

[ | ]

(Tao or Dao),是天地万物的演化运行机制,中国哲学的信念之一。[1] 认为道决定了事物“有”或“无”[2]、以及生物“生”或“死”的存在形式;[3]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和周而复始自然现象,是万事万物在道协同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法自然”的理念[5] 有兩種解釋,主流是當時的「自然(itself)」不是今日的「自然(Nature)」,而是「自然而然[6][7],“道”雖是生長萬物的,卻是無目的、無意識的,它“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即不把萬物據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勞,不主宰和支配萬物,而是聽任萬物自然而然發展著。後代禪宗則解釋為「」效法「自然」(今日用語),應為誤解。

蔡璧名[ | ]

7 12 月, 2015陳鼓應:我讀莊子,由任情走向安情;蔡璧名詮釋的莊子,是讓現實夾縫中苦苦掙扎的人,仍有身心安適

參考資料[ | ]

  1. Template:Cite web
  2. Template:Cite web
  3. Template:Cite web
  4. Template:Cite news
  5. Template:Cite web
  6. http://www.chinesewords.org/dict/304598-561.html 道法自然詞語解釋 / 道法自然是什麽意思
  7. 陳鼓應-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所说的“道”,都是指实存意义的道。末句所说的“天法道,道法自然”,乃是指效法实存之“道”所呈现的自然规律。
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 (編輯模板)

春秋戰國先秦諸子學(九流十家)

稷下學宮

詩經書經(偽古文尚書)、禮經樂經(亡佚)、易經孔子儒家之前就有,嚴格來說不能算儒家經典,但是被儒家拿來當經典。

曰:「天下同歸而殊塗,一致而百慮。」

儒家經典:四書五經...等十三經

多元: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為也。」然亦弗滅也。閭裡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採,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敘(他是儒家)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傾向表

現代中國哲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哲學):

無神論、馬克思主義

1949年10月1日~至今

中華民國哲學(台灣哲學)

1911年10月10日~至今

1947年2月27日至5月16日於臺灣發生的事件稱二二八事件

1948年8月起,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臺

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春秋戰國先秦諸子學(九流十家) (編輯模板)
古中國哲學流派: 儒家,

後世延伸出法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名家 (刑名家 )(邏輯 ) 陰陽家(魏晉後不復存在) 農家(和法家有關) 縱橫家 雜家

(雜儒、墨、名和法而成。)

十家:小說家 十家之外:兵家 十家之外:方技家醫家 十家之外:方技家 十家之外:其他
傳說時代 伏羲五帝唐堯虞舜 (《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夏禹商湯 三皇( 伏羲神農黃帝 (《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

五帝少昊顓頊高辛嚳 (《尚書·序》、 《帝王世紀》, 不同書的寫法不同)

X

神農 僦貸季

岐伯

周朝 周文王周武王周公

司徒之官

史官 理官 清廟之守 禮官 義和之官 農稷之官 行人之官 議官 稗官
周朝的春秋 孔子( ) 老子 管仲

士匄

范蠡

子產

鄧析 孫子
周朝的戰國 子夏 ,

曾子 ,

子思 ,

孟子 (性善, 義 )(浩然之氣 )

荀子 (性惡, 禮 )

告子

屈原

莊子(氣 )

列禦寇

楊朱(道家或楊朱學派 )

和方仙道合併成黃帝學派

李悝

吳起

慎到

申不害

商鞅

李斯

韓非

荀子

墨子 惠施

公孫龍

...等剛好是墨家後人

鄒衍

中醫

和道家, 方仙道合併成黃帝學派

許行 鬼谷子

張儀

蘇秦

呂不韋 吳起

《千字文》將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並稱為戰國四名將。

秦越人(扁鵲)
經典: 經典:《論語》、《孟子》、《荀子》、《孝經》、《中庸》、《大學》、《禮記》、《春秋》、《左傳》等 經典:《老子》、《莊子》、《黃帝四經》、《淮南子》、《列子 經典:《商君書》、《韓非子》 、《法經》、《管子》、《申子》、《李子》、《慎子 經典:《墨子》、《墨子閒詁》、《田俅子》、《我子》、《隨巢子》、《胡非子 經典:《鄧析子》、《公孫龍子》、《尹文子》、《惠子》、《黃公》、《毛公》、《成公生 經典:《漢書‧藝文志》著錄「陰陽家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現代都已失傳。 經典:《神農》、《黔老 經典:《捭闔策》《戰國策 經典:《呂氏春秋》、《淮南子》、《尸子 經典:《虞初志》、《離騷》、《九辯》、《神女》、《高唐》、張潮幽夢影》 、《虞初新志 經典:《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吳起兵法》、《尉繚子 經典:《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針灸甲乙經》、《本草綱目 經典: 經典:
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先秦兩漢經學(漢儒=儒家+道家): 董仲舒(西漢)、毛亨(西漢)、鄭玄(東漢)、宋忠賈誼(西漢儒家或法家)、劉安(西漢法家或雜家)、王充(東漢道家)→道教各分支、揚雄(西漢哲學家)、虞初(西漢小說家)、淳于意(西漢醫家)、張仲景華佗(東漢醫家)、漢文帝漢武帝(西漢法家)、張衡(東漢科學家)
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魏晉玄學(清談): 何晏王弼竹林七賢為之首領阮籍嵇康和竹林七賢的向秀郭象王肅 (三國)(經學)、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其儒學的成就經由其學生無名氏所寫的《中論》(儒家)
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隋唐佛學=儒家+道家+佛家: 楞伽宗禪宗:四祖道信(580年—651年)、五祖弘忍(602年—675年)、六祖惠能(638年——713年)(南宗、正宗)。北宗神會

孔穎達(唐經學家)、孫思邈(唐醫家)

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宋明理學(儒家+道家)和陸王心學(儒家+道家+佛家): 唐宋八大家中唐韓愈(儒家,排斥佛老)、柳宗元(儒釋道)、歐陽脩曾鞏王安石(法家)、三蘇蘇洵(父)、蘇軾(兄)、蘇轍(弟)))、宋明理學派:->宋明理學/道學/漢學/宋學/新儒學(理學分濂、洛、關、閩(南宋朱熹)四派。北宋五子(濂即指周濂溪,周敦頤(後世稱為道學家) · 洛程顥 · 程頤(指程明道、程伊川兄弟)· 邵雍 · 關指張橫渠(張載));此四人皆在北宋。[1](這個道統即是朱子後學常說的「周程之統」、「濂洛之統」或「伊洛之統」,而朱子則是這個道統的集大成者。[2])(程颐把其兄程颢尊为道统傳人宋代朱熹進一步將韓愈儒道傳授系統的思想概括為“道統”,但朱熹把韓愈排除在外,認為是程顥程頤繼承孟子。)[3][2][4][5][6]->下及南宋,有朱熹(朱晦菴)。因其生長在福建,故稱閩學。此濂、洛、關、閩四派,又稱宋五子。(這個道統即是朱子後學常說的「周程之統」、「濂洛之統」或「伊洛之統」,而朱子則自認為是這個道統的集大成者。[2])[1][7][8][9]

陸九淵(南宋儒)→文天祥(有爭議)→王陽明李贄(明)→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 、李時珍(明醫家)、張居正(明法家)

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清民國考據學(樸學): 清儒:王夫之(王船山)、顧炎武黃宗羲(明末清初) 並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 辜鴻銘(狂儒)

->康熙帝(有爭議)[10]/清初桐城派(有爭議)以“道统自任”[11][12]

清末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中體西用

古中國哲學/古中國思想:科學

->中華民國國父孫文(有爭議)[13]->蔣中正(有爭議)[14]某些新興宗教,如一貫道天帝教,亦受到道統之說的影響。

新儒學八大家:

馮友蘭,被譽為「現代新儒家」,《中國哲學史上下冊》分別完成於1931年、1934年,是第一套以西方哲學概念完成的中國哲學史著作。其中許多概念已成為定論,為後世學者所共同接受。堪稱中國哲學史的奠基之作。

1947,馮友蘭的 《中國哲學簡史》(英語: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新儒家:熊十力(新儒家的始祖)、牟宗三(熊十力的弟子)、徐復觀(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熊十力的弟子)、

方東美張君勱梁漱溟

  • 傅斯年:《戰國子家敘論》(1927年,國立中山大學講義)(後又收入《傅孟真先生集》第2冊、《傅斯年先生全集》第2冊)
  • 胡適在中國現代學術方面,是較早引入西方方法以來研究中國學術的。他首先採用了西方近代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先秦哲學。他以其博士論文《先秦名學史》為基礎,編寫了《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僅寫到先秦,但一生也沒有寫下卷,被譏是「善著上卷書」[來源請求]。
  • 錢穆中國思想史》(以傳統中國哲學概念著作,非以西洋哲學概念著作。):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嚴耕望所評選的現代四大史學家」。
  •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李澤厚:《中國近代思想史論》
  • 龔書鐸董貴成:《50年來的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國學網

現代中國哲學(中華人民共和國哲學):

1980年起,馮友蘭在84到95高齡等11年間,以準盲人、準聾子的身體狀態,在每年住院數次的情況下,口述由弟子筆錄在1990年完成《中國哲學史新編》七冊,自稱是寫「自己在現有馬克思主義水平上所能見到的東西,直接寫我自己在現有的馬克思主義水平上對於中國哲學史和文化的理解和體會」[15],至1989年完成,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觀念貫穿全書始終。

無神論、馬克思主義

海外華人

余英時

中華民國哲學(台灣哲學)

胡適印順法師(禪宗)

陳鼓應(台灣哲學家殷海光學生,台灣哲學家,現在中國大陸教書,老莊哲學)、林茂生(台灣第一個哲學博士,台灣精神醫學之父林宗義教授之父)、殷海光(台灣哲學家)、傅佩榮蔡璧名

中國哲學模板參考資料[]

  1. 1.0 1.1 中華百科全書-理學
  2. 2.0 2.1 2.2 06-11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網路存檔論儒家道統及宋代理學的道統之爭
  3. 朱子繼承了程頤關於道統的思想,他首先認為儒家的「天理民彝」不可泯滅,還必須往下傳。他說:「見夫天理民彝,不可泯滅,百世之下,必將有神會而心得之者耳。故於篇終,歷序群聖之統,而終之以此,所以明其傳之有在,而又以俟後聖於無窮也,其指深哉!」[3](《孟子集注·盡心下》)「神會而心得」,便是理學家們據說的「心傳」。因為他們繼承韓愈「軻之死,其不得傳焉」的說法,儒家道統一度出現了斷裂,所以要接續儒家道統的話只能是通過心傳。朱子認為,在孟子之後傳儒家道統的人便是二程兄弟。朱子在《四書集注》篇終把二程定於一尊,他說:「有宋元豐八年,河南程顥伯淳卒。潞公文彥博題其墓曰:『明道先生』。而其弟頤正叔序之曰:周公歿,聖人之道不行。孟軻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以傳諸後;無真儒,則天下貿貿焉莫知所之,人慾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後,得不傳之學於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辟邪說,使聖人之道煥然復明於世。蓋自孟子之後,一人而已,然學者於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3](《孟子集注·盡心下》)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也說:「異端之說,日新月盛,以至於老、佛之徒出,則彌近理而大亂真矣。……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
  4. 朱子说:“此道更前后圣贤,其说始备。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却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今看来汉唐以下诸儒说道理见在史策者,便直是说梦!只有个韩文公依稀说得略似耳。”(《朱子语类》卷九十三)
  5. 《朱熹集》卷八十六,第4446页,《沧洲精舍告先圣文》-朱熹在《中庸章句序》里说:“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绍熙五年(1194年)十二月,朱熹筑成沧洲精舍,率诸生行释菜之礼,祝文曰:“恭惟道统,远自羲轩。集厥大成,允属元圣……周程授受,万理一原。
  6.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八,《建康府学明道先生祠记》-又说:“吾少读程氏书,则已知先生之道学德行,实继孔孟不传之统。顾学之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7.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八-黃斡《朱子行状》说:“窃闻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责,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
  8. 《黄勉斋先生文集》卷五-又在《徽州朱文公祠堂记》中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之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又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
  9. 朱熹:《答陈同甫》,见《晦庵集》,卷36。《宋史‧道學傳》更充分肯定朱熹繼承儒家“道統”的地位。但朱熹本人亦承認:“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
  10. 《东华录》康熙十六年记康熙“亲制”《日讲四书解义序》-有言“朕维天生圣贤,作君作师。万世之道统,即万世之道统所系也。自尧、舜、禹、汤、文、武之后,而有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自《易》、《书》、《诗》、《礼》、《春秋》而外,而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之书,如日月之光昭于天、岳渎之流峙于地,猗欤盛哉?”
  11. 戴均衡《方望溪先生集外文补遗序》说:“平心论之,宇宙间无今汉学家,不过名物、象数、音韵、训诂未能剖析精微,而于诚、正、修、齐、治、平之道无损也;而确守程、朱如先生者,多一人则道看一方,遂以昌明于一代。”
  12. 梁启超说:“桐城派又好述欧阳修‘因文见道’之言,以孔、孟、韩、欧、程、朱以来之道统自任,而与当时所谓汉学者互相轻。”
  13. 民國時代,中華民國國父孫文也曾说:“中國有一個道統,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相繼不絕,我的思想基礎,就是這個道統,我的革命,就是繼承這個正統思想,來發揚光大!”
  14. 王升《领袖与国家》第六章-蔣中正说“继承了國父的革命遗志,而其道德思想和政治理想,更随國父之后,嬗接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道统。”
  15. 馮友蘭,《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自序部分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