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共筆Wiki
Advertisement

中國的愛因斯坦-束星北

Shu Xing Bei

束星北

華人科學家和知識分子 (編輯模板)
數學邏輯學 陳文成(本來可以得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台灣人)、陳省身(中國籍)、丘成桐(中國籍)、陶哲軒(澳洲籍)、張益唐(美國籍)、李天命(香港哲學家)、項武忠(拓撲學家,在低維拓撲學方面有建樹,美國人)、項武義(中國人,在美國)、金芳蓉女士(出生於臺灣高雄,工作主要在圖論。美國人)、林長壽(台北市立復興高中畢業,國立台灣大學數學系學士,後獲得美國紐約大學數學博士,師承國際知名數學家Louis Nirenberg (2015年阿貝爾獎得主)。林院士專長為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張聖容院士(台灣,美國人)、余靖(台大)...等(目前有哪些有国际声望的华人数学家? - 知乎)
數學研究是國際共通,但是數學社群有在地性。社群小到沒辦法不跟國外接軌,這也顯示本土跟國際的界線的確很難認明,在台灣的數學社群活動的數學家: 台大研究(王金龍(丘成桐學生)、林長壽)、施茂祥(中國醫)、周元燊 (已退休)、傅承德 (中央)、劉太平、徐道寧奶奶、蔡聰明、張海潮、洪萬生、楊維哲(台大數學教授)、姚鴻澤、翟敬立、楊一帆(模形式)、單維彰、程守慶(多複變函數論教育)、科普或數學教育(洪萬生教授(師大退休。歷史博士,後來擔任數學系系主任,也是數學教育家)、翁秉仁(台大)、賴以威(師大電機))、孫文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畢業。於1978年創立九章出版社,這是一間專業數學的出版社。)、趙文敏(著有《幾何學概論》和《拓樸學導論》)、張國男(已故台大教授,維持台大微積分課程品質,擅長組合數學。)
物理學 束星北(中國人)、袁家騮(吳健雄之夫,袁世凱之孫,中國籍)、吳健雄(美國籍,物理學界的第一夫人,諾貝爾獎爭議)、楊振寧(中國籍,1957諾貝爾物理學獎)、李政道(1957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1976諾貝爾物理學獎)、朱棣文(1997諾貝爾物理學獎)、崔琦(1998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2009諾貝爾物理學獎,永久居留權:香港,國籍:英國、美國,逝世於香港)、吳大猷(台灣)、中華民國重力學會(團體而非人,代表今日科學進入團體研究而非個人研究時代)、顏東茂(NCTS所長,在粒子物理中一個極重要的過程Drell-Yan process那位Yan就是以顏教授的名字命名)、吳茂昆(高溫超導物理學家,物理學教育)、陳丕燊(南極微中子實驗、模擬黑洞)、洪銘輝(材料)、郭瑞年(材料)、郭光宇(凝態)、朱明文(凝態)、王子敬(微中子物理)、李湘楠(QCD)、電漿(陳騮、林留玉仁、伊林)、孫士傑、潘犀靈(臺灣超快光學先驅)、趙午(加速器)、韓殿君(自稱世上第四個做出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和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人)、孫維新(以天文教育推廣聞名的台灣天文學家)、顏晃撤(物理學教育)、林清凉女士(臺灣高雄人,為原子核物理學家)、劉正彥(台灣大氣科學家、太空科學家,主要研究電離層物理和太空物理。尤其是電離層變化和地震的關係)、高涌泉(台大,科學人專題作家)、郭兆林(愛因斯坦自選集序、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 polarization)、馬中珮(cosmology)、
化學 李遠哲(1986諾貝爾化學獎,台灣人,台灣教育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錢永健(2008諾貝爾化學獎)、翁啟惠(台灣中研院長)
生理學醫學 屠呦呦(2015諾貝爾生理學暨醫學獎)、
文學 高行健(1999諾貝爾文學獎)、莫言(2012諾貝爾文學獎)
和平獎 丹增嘉措(1989諾貝爾和平獎)、劉曉波(2010諾貝爾和平獎)
經濟學 暫無
生化 楊祥發(Biosynthesis生合成 of ethene乙烯, 所謂的Yang cycle楊循環(蛋氨酸循環),台灣沃爾夫獎得主)、周芷(台灣人,諾貝爾獎爭議)、張鋒(CRISPR / Cas9 基因編輯發明人之一,美國人)、David Da-i Ho何大一(台灣台中人,現為美國人,愛滋病雞尾酒療法發明人)、連日清(使瘧疾(從前日本人稱作台灣熱,現已在台灣絕跡。)、陳定信醫師
醫生 魯迅(中國新文學之父)、林可勝吳憲蔡翹諸蔣渭水(台灣醫師政治家)、賴和(台灣新文學之父)、杜聰明(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翁俊明(杜聰明醫師同學。台灣台南人,知名抗日分子,第一位參與同盟會的台灣人。)、范秉真(金門血絲蟲終結者)、林宗義教授(台灣精神醫學之父,台灣第一個哲學博士林茂生之子)、林杰樑(使得台灣開始重視食安的毒物科和腎臟科醫師)、馬偕林媽利(台灣血液醫學之母)
心理學 梁庚辰(台灣本土心理學教科書-心理學:身體心靈與文化的整合(Psychology: An Integration of Body, Mind and Culture)團隊的領導者,臺大心理系)
中醫學 許文瀚(2005的帶電組織液模型,台大)、張穎清(全息生物學、有爭議,蒙古人)、王唯工(血液循環共振理論,台灣)、秦伯未(1959年提出“气 的物质 说”。)、罗石标(1962年提出“气 的功能说”。)、危北海(1962年提出‘气的两义说’。)、李德新(气是物质功能的统一说)、黄坤仪...等(人体气场说)、李梢...等(气与熵流说)。
愛智學 熊十力(新儒家的始祖)、牟宗三(熊十力的弟子)、徐復觀(熊十力的弟子)、唐君毅(熊十力的弟子)、余英時陳鼓應(殷海光學生,台灣哲學家,現在中國大陸教書,老莊哲學)、林茂生(台灣第一個哲學博士,台灣精神醫學之父林宗義教授之父)、殷海光(台灣哲學家)、傅佩榮、蔡璧名、苑舉正(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台大)、彭孟堯(認知科學哲學、科學哲學,台大)、王榮麟(科學哲學、生物哲學,台大)、梁益堉(心智哲學,台大)、周先捷(物理哲學)、王華(認知科學哲學,國立政治大學)、甯應斌(科學哲學,國立中央大學)、吳秀瑾(科學哲學,國立中正大學)、陳瑞麟(科學哲學、自然哲學、西方科學史、科技與社會,國立中正大學)、蔡行健(數學哲學,國立中正大學)、金凱文(認知科學哲學,國立中正大學)、王仁俊(數學邏輯、AI,國立中正大學)、歐陽敏(科學哲學、生物哲學,國立中正大學)、王一奇(因果模型論,國立中正大學)、鄭志忠(自然哲學,國立清華大學)、張旺山(社會科學哲學,國立清華大學)、吳瑞媛(心理哲學,國立清華大學)、陳思廷(起因說與解釋、經濟學哲學、社會科學哲學、科學哲學,國立清華大學)、趙相科(經濟學哲學,國立清華大學)、洪裕宏(科學哲學、心與認知哲學,國立陽明大學)、王文方(科學哲學,國立陽明大學)、Thomas Benda(科學哲學、物理哲學、邏輯,國立陽明大學)、房雅俐(心理及認知科學哲學、神經科學哲學,國立陽明大學)、

嚴如玉(認知神經科學哲學,國立陽明大學)、林映彤(認知科學哲學,國立陽明大學)、傅大為(科學史及科學哲學,台灣聯合大學)、嚴偉哲(科學史與科學哲學,國立陽明大學)、林正弘(科學哲學,東吳大學)、郭博文(社會科學哲學,東吳大學)、邱建碩(自然哲學、邏輯,輔仁大學)、劉俊法(自然哲學,輔仁大學)、冀劍制 (認知科學哲學,華梵大學)、謝青龍(量子物理、科學哲學、科學倫理,南華大學)、林永崇(社會科學哲學、科技與倫理,南華大學)、鄧育仁 (認知科學哲學,台灣中研院)、洪子偉 (心理學哲學,台灣中研院)、藍亭 (認知科學哲學,台北醫學大學)、林陳涌 (科學史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楊文金 (科學史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劉湘瑤 (科學史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楊芳瑩 (科學認識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洪振方 (科學哲學與科學教育,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學 饒宗頤(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香港人)
通訊 黃敏祐(獲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馬可尼學會青年學者獎(Marconi Society Paul Baran Young Scholar Award),清大校友,第一位台灣獲獎者)[1]

references[]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