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共筆Wiki
标签可视化编辑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90行: 第90行:
 
|
 
|
 
|-
 
|-
|杜祖健(日本生化學家)、
+
|[[杜祖健]](日本生化學家)、
 
|
 
|
 
|-
 
|-
第100行: 第100行: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references/>
 
<references/>
  +
  +
[[分類:恆心與毅力的句子]]
 
[[Category:Taiwanese scientist台灣科學家]]
 
[[Category:Taiwanese scientist台灣科學家]]
 
[[Category:Scientist科學家]]
 
[[Category:Scientist科學家]]

2022年12月9日 (五) 11:36的最新版本

1461803816

Tu Tsung-ming杜聰明Template:Bd),字思牧台灣臺北府淡水縣人,台灣醫師、醫學教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台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Ph.D.)。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史上第1位台灣籍的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和台灣大學代理校長。

Taiwanese elites

杜聰明 (右三),右四為陳炘;右一為羅萬俥

Dr

Tu Tsung-ming杜聰明Template:Bd),字思牧台灣臺北府淡水縣人,台灣醫師、醫學教授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台灣史上首位醫學博士(M.D.Ph.D.)。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史上第1位台灣籍的台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教務長和台灣大學代理校長。"Dr. Tsungming Tu" 由 未知 - http://tsungmingtu.net/photos/Dr.%20TsungmingTu.html。 使用來自 維基共享資源 - 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Dr._Tsungming_Tu.jpg#/media/File:Dr._Tsungming_Tu.jpg 的 公共領域 條款授權

杜聰明,人如其名,小時候就成績優異很會讀書,1904年入淡水公學校,1909年公學校第一名畢業,入台北總督府醫學校,當年入學成績考試第一名,但日籍主管看其身材瘦小,還怕他無法勝任體育課,而以試讀錄取。杜聰明受此刺激,決心鍛鍊體魄,每日洗冷水澡並做體操自我訓練,生活規律並勤練書法和游泳,終生維持健康至94高齡才逝世,可見其毅力,在醫學校時與蔣渭水賴和翁俊明等同學友好,曾因同情孫文的革命,欲攜細菌前往北京圖害袁世凱未成,醫學校第一名畢業後,任總督府醫學校研究所雇員,研究細菌學。

[1]

早年熱衷政治並且付諸行動

1912 年 2 月 12 日,大清帝國最後一任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奉隆裕皇太后頒布了《清室退位詔書》,詔書中除了宣布退去帝位,更表明了袁世凱將成為北方政權的合法繼承人。原先以為中國終於可以擺脫長達數千年的帝制,殊不知,掌握實權後的袁世凱卻想方設法地重回帝制。

就在袁世凱的野望日益彰顯的同時,隔了一個海峽的臺灣,有一群對祖國懷抱熱情的臺灣青年自認無法坐視不管,這群人嚮往祖國的革命運動,決心為祖國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這群青年們經由日本抵達滿洲,悄悄地來到中國,試圖將自行培養的霍亂病源體放入袁世凱的飲水中使其「駕崩」。可惜的是,到了北京他們才發現,自來水廠的戒備森嚴,根本無從下手,這次的暗殺行動以失敗告終。

[2]

暗殺行動的結尾有些好笑,在自來水廠警衛的逼迫下,翁俊明喝下了由杜聰明所調配的霍亂病原因而住院。[3]

當時前往暗殺袁世凱的青年們,幾乎都是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高材生,像是蔣渭水翁俊明蘇樵山等,在這群人中,成績最好、也有實務經驗的就是「杜聰明」,他也是培養出霍亂細菌、且親自前往北京執行任務的人之一。

台灣醫學之父杜聰明的愛情故事

台灣醫學之父 杜聰明(3) 江銘輝 五夢網

某日,杜聰明從日本搭船回台灣,在船上,他對一名少女一見鍾情,探問之下才知道她是霧峰望族林仲衡的次女,林獻堂先生的姪女「林雙隨」。對方不凡的家世沒有嚇退杜聰明,相反的,他還展開猛烈的追求,甚至請朋友到林家提親。當時社會仍很重視「門當戶對」的觀念,所以林雙隨的父親並不同意這門婚事,只是他看到杜聰明很有誠意,因此開出四個條件,表示只要杜聰明做得到,便把女兒嫁給他。事實上是要他知難而退。這四個條件分別是:

1、要獲得醫學博士。

2、要擔任高等官職務。

3、要會寫詩。

4、聘金要五千元。

根據日人調查顯示,當時聘金的金額,上等家庭約400至800元,中等家庭約200至400元,下等家庭約100至200元不等。聘金要5000元是一般上等家庭的10倍。但以杜聰明死後留下超過20億元的 財產,後來的杜聰明應該有能力支付當時5000元的聘金。


「關於夫妻之哲學,照筆者之見解,夫妻愛情可分為四階段,戀愛、心愛、傳愛、老愛視野。⋯⋯不論如何階段,要實行一夫一妻主義,夫妻愛情要繼續,雖然山有時能崩,海水有時亦能乾之,但夫妻愛情不可中斷矣。最後本人以白居易之〈長恨歌〉改為〈長愛歌〉,歌曰:在天願做比翼鳥,自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愛情綿綿無絕期。」(回憶錄 312)。

Kikyou-kushida-126607

杜聰明夫婦,與林雙隨和長子杜祖智。

成為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

出生於清治末期的杜聰明,從小聰慧好學,他以榜首的身分考上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在 21 歲那一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後,隔年便獲得前往京都帝國大學深造的機會,歷經了無數的日夜,在 29 歲時獲得博士學位,也成為臺灣第一位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的人。

[2]

晚年離開高醫,規定子孫不得參與政治

杜武亮訪問

孫子杜武亮訪問。[4]

杜武亮對教育的選擇

我父親接著去了加拿大的阿爾伯塔省,在那裡的大學做「博士後」,然後再唸第二個博士學位,修藥理學的理學博士。我在加拿大的艾德蒙頓唸初中和高中,因為離開台灣不久,英文不是很好,最容易的科目是數學,漸漸的興趣偏向數學。高二時全國數學比賽,我得加拿大第二名,我那時開始想終身研究數 學。現在回想起來,我不覺得我有數學的天才,我在這方面有些成就,只是因為我下了很大的功夫。

我在大學時,主修純數學。最初在加拿大的McGill ,後來我對McGill的程度不滿意,轉學到普林斯頓。普林斯頓真是集天下菁英, 我交了很多傑出的朋友。我在哈佛念研究院,也是這樣,我的同學大多成了傑出的數學家。

我大三時,祖父來普林斯頓看我,他說:「武亮看起來很孤單。」說得一針見血,我那時的確很孤單。

我大學畢業後,一度意志動搖,對自己有沒有才能成為數學家產生疑問。我申請醫學院,也被錄取了,可是後來還是回到了哈佛的數學研究所。

在哈佛對我影響最大的是Raoul Bott教授,我很喜歡他的課,他開什麼課,我都去修。他為人風趣,對數學有獨特的看法,一切都很自然。我上他的課,總覺得什麼觀念都一目了然,非常清楚。後來他要我跟他合寫一本書,成為Differential Forms in Algebraic Topology。

我雖然特別欽佩Raoul Bott教授,但是我沒有請他做指導教授,因為我那時一心一意想學代數幾何,所以我跟Phillip Griffiths教授寫博士論文。我一度從事代數幾何的研究,不過20年來,還是回到了Raoul Bott做的代數拓撲和幾何。這兩位都是數學的一代宗師,我能拜他們為師,是非常幸運的事。

研究院畢業後,我又一次意志動搖,曾去考法學院。二十幾歲時,有很多感情上的問題,一方面自我認識不夠,另一方面要適應外來環境,覺得很困苦。我曾經去看精神科的心理醫師,不過最後還是我的一個好朋友,把我帶過了幾次人生的危機。

1982年祖父90歲時,我第一次回到台灣,才知道因為我們三兄弟都沒有學醫,沒人繼承衣缽,他覺得失望。不過他說我既然已做了選擇,就要在自己的專門另創高峰。

我在密西根任教後,就很專心正業,沒有再想做其他的事情了。後來我去霍金斯大學三年,然後轉到塔芙茨大學,在這裡已經30年了。

我在海外50年,深深地感受到台灣要受國際的肯定,在各方面要有傑出的表現。可惜出國後的第二代,都成了美國人,跟台灣沒有認同,對台灣沒有什麼感情。台灣在國外,只能靠著出國的第一代。我的一個意願是,在自己的領域上,能為台灣爭光。

杜武亮對教育的看法

初中離開台灣,是我一生的關鍵,改變了我的將來。我如果留在台灣,很可能學醫,因為台灣的環境壓力很大。在美國、加拿大,比較注重個人興趣,沒有學醫的壓力。另外一點不同的是,台灣的中小學教育注重考試,一些科目如公民和地理,我覺得很枯燥。美國的教育,重視啟發了解,讀書輕鬆多了。

杜武亮的家教

有人好奇,說我家是特殊家庭, 想知道我長大的過程。其實霧峰林家在19世紀的顯赫,我是長大以後才知道的。我和祖父一起住, 無形中接受他的價值觀,從小就尊重學術,不太重視物質享受。我祖父給我兩幅他的書法,「淡薄明志」「寧靜致遠」,成為我的座右銘。我還記得祖父用台語唸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用國語唸比較,好像平仄押韻都比較對,好聽得多。 祖父給我一本「唐詩三百首」,培養我對古詩的興趣。我家是書香門第,我小學看了很多改編給兒童看的世界文學名著。不過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封神榜等,都是看原本。

杜聰明墨寶

杜聰明墨寶

877419

第二屆杜聰明博士醫學論壇,左二為杜武青博士。

877454
877453

子女

子女 配偶
杜淑純、 板橋林家林熊祥之子、東北帝國大學出身、於1994年獲行政院文化獎,素有「臺灣古蹟仙」、「臺灣史蹟百科活字典」之美譽,的林衡道結婚。1992年離婚。屬CC派。
杜祖智(數學家杜武亮的父親)、
杜祖誠、
杜祖健(日本生化學家)、
杜祖信


參考資料